东北经济真的没救了吗?

<返回

东北经济真的没救了吗?

发布时间:2016-03-24


1引言

东北三省告急!再次绷紧了全国人民的神经。有关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辽吉黑三省的GDP增速分别是5.8%、6.5%和5.6%,全都低于全国7.4%的水平,财政收入更是令人“揪心”,增速分别为-4.6%、4.9%和1.8%,东北三省面临严重的“区域坍陷”。由不得人们不问,东北三省做为曾经的“共和国长子”,要资源有资源、要工业基础有工业基础,却为何在发展中走到如此境地?自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已十数载。东北三省的经济却再次遭遇一场新的考验。针对以上问题,国内的专家学者也都做了不同的解读,诸如:外部经济环境不景气、东北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产业结构单一、国企改革不利、留下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日益严重等,无可否认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是缺少对东北的全面系统的认识。

2东北经济失速的深层原因

笔者认为一个区域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子系统,“就经济谈经济”好多时候反而适得其反。而是把应该把区域做为一个有位格、有血肉、有感知力的生命体悉心呵护和培育,充分考虑到其“区域性格、文化基因、体态结构、自我认知”,才能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一个比较全面的诊断,并以此制定出比较完善的发展战略。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对东北的发展进行了如下判断:

2.1严重的发展惰性。常言说的好“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区域发展。梳理东北的近代历史,不难发现东北三省长久以来一直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伪满洲国时期,日本政府倾注人才和大量的资金把东北打造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在共和国建设初期更成为了“共和国的长子”,是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在东北采取了一系列的“发展大会战”,无论是大庆油田、长春一汽和鞍山钢铁都是通过国家行为来配置资源。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发展重心移向东北沿海,东北三省的战略地位才开始弱化。但长期的“计划经济的色彩”养成了其东北三省顽固的“发展惰性和路径依赖”,当市场经济的浪潮来袭时,东北三省变得难于适应。

2.2变异的文化基因。区域的文化基因犹如一个屋里的大象,明明是真实存在,却好多人又不原意承认。值得注意的是在共和国之初,东北三省做为重要的生产战略要地,养成了勇于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黑土地孕育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如: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但是到改革开放后,由于东北的地位在走下坡路,尤其是后期国企发展低效带来的大量的下岗工人,使得东北人的区域文化基因有了一种“自暴自弃”的意味,在社会上涌现出了许多游手好闲和黑恶势力现象。而后期更是在恶俗化的“二人转”的影响下,又助长了低级趣味的文化价值迅速蔓延,尤其是后来的“卖拐和忽悠文化”竟然受到许多人麻木的追捧,实际上东北的文化基因变得日益混乱。

2.3单一的发展结构。一是从从产业结构来看,东北三省的支柱产业从建国到现在都没多变化,发现主要集中在汽车、化工、装备制造、能源采集等重化工领域。诸类产业或是高耗能产业、或是资源枯竭型产业、呈现出一种“产业刚性、大而不强、结构单一、技术落后”的发展局面。有资料显示,黑龙江的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其中能源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高达72.9%;2013年吉林省工业比重达到52.8%,重工业增加值是轻工业增加值的2.3倍;辽宁省2013年仅装备工业、冶金工业、石化工业增加值之和,就占到整个工业增加值比重的65%左右。这些基础产业多属于周期性产业,会随着国民经济的波动而波动;二是从企业结构来看,国有经济所占比重普遍较高,国有经济对经济的贡献率都在50%以上,这与东南沿海省市成鲜明对比。这种比较单一的经济结构在遭遇经济下行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时肯定比不上更多元的经济结构。

2.4僵化的资源认识。无可否认东北三省资源丰富,石油、铁矿、煤炭、森林等应有尽有,但近些年出现了资源枯竭的情况。如:但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伊春等煤炭、森林资源富集区已完全枯竭或濒临枯竭,面临着必须全面转产的局面。而同时东北三省新的资源观却仍然没有树立起来,缺乏多自己系统的认知。当地一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资源还没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如:沈阳古宫、热河生物群的化石文化资源、工业遗产资源、冰雪资源等需要在亟需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进行挖掘,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同时和当地的工业形成某种联动效应。

小结:从以上四点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特定的发展历史原因形成东北三省的发展惰性和文化性格的错乱,同时这种区域发展性格又反作用给了当地的发展形态及结构。要系统的解决东北的问题,促进东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全面的解决,而不能再走过去靠政府战略资源配置和项目投资拉动的老路了。

3东北经济的重振之路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东北未来的发展应该重点放在“区域个性更新”,重构“区域自我调节”的内生动力上,并在此基础上对东北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

3.1培育市场服务意识,鼓励创新创业。东北要发展,就必须克服由于长期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坐着等”的意识,虚心向东部沿海地区学习市场知识,积极培育东北三省市场理念和服务意识。首先是政府主动带头转变过去遗留下来的官僚作风,树立服务型“阳光政府”,减少审批、减少内讧;二是在全社会树立思变、求富的理念,强化市场和竞争意识,加强技能培训,营造培育市场主体的丰沃土壤,发挥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3.2重塑东北社会形象,打造区域品牌。经济的发展最终要看人,人是发展的最大“内生动力”。东北要发展就应该逐渐改正和优化一些“忽悠”、“爱急眼”的糟粕地域文化,及早对自己的一些原有优秀精神文化“爱奉献”、“团结”、“铁人精神”等进行归纳和提炼,打造东北的文化体系。政—企—民联动重塑东北品品牌形象工程,这可起到对内聚精神,外显魅力的作用,改变区域群体的精神面貌的同时影响到其经济的发展。同时,东北三省应该重拳打击黑恶势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安居乐业提供一个好的人文环境。

3.3改革国有企业,启动区域“瞪羚计划”。没有大型企业,一个区域很难形成竞争力,没有“瞪羚企业”,一个区域缺少内生动力发展走不远。东北的发展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是尽快对僵化的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结合国家提出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指导意见,在东三省建立国企改革的试点。打破石油、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国企垄断,充分引入市场机制,让民营经济能参与进来,加大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力度,积极推进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整体上市的步伐,通过整体上市从股权结构、治理结构等多方面重塑企业模式;二是积极启动“区域瞪羚”计划,“瞪羚企业”的结构能反映一个地区的发展活力及潜力,需要东北三省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东北三省应该通过改革金融政策,引入各种资本,对当地的一些有希望的成长型企业尽心扶持。前期可在沈阳、大连、长春等市以科技示范区为载体推动“瞪羚计划”,通过孵化一小批中小型企业,重新形成其造血机制。

3.4培育新型经济,构建多元产业生态。东三省应该紧跟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建立“制造立区、科技兴区、服务靓区、商贸活区”产业耦合联动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继续发挥东北地区的工业优势,做强装备制造。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升级,打造“东北经济的2.0版”,重点支持高铁、汽车、核电和其它重要装备制造的改造升级;三是积极引起先进技术和人才,在东北培育科技创新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如动漫游戏、工业设计、文创产业、现代农业和生物科技等产业;三是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历史自然和资源,做大服务经济。发展现文化、旅游、特色服务业等,这有利于提升东北三省的服务品质,逐级优化东北的服务环境;四是做大流量经济,努力利用和俄罗斯、韩国等交界的地方发展商贸流通产业,打造若干特色商贸城市和特色镇。

3.5深化区级合作,促进内联外动发展。首先,利用国家在积极推动“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和“中韩自贸区”的机会,东北三省应该积极探讨建立新的经济合作示范特区,形成北连俄罗斯、东接日韩的“东北亚地区战略中心和开放高地”;其次是积极研究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可喜的是京沈高铁将在2019年开通,可形成“京-冀-辽-吉-黑产业发展廊道”,将有利于东北三省和京津冀地区展开包括产业对接、科技对接和人才对接等多方面的战略合作,东北地区应该抓住这次机会,及早启动和京津冀的区域发展对话机制;三是如何深化“全域东北”发展理念。围绕“京-冀-辽-吉-黑发展廊道”优化东北三省内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叶脉型”空间格局。并尽快出台《全域东北协同发展规划及行动计划》对“叶脉”上主要节点城镇和重要产业区进行重新定位和功能识别,形成各种主题化、网络化区域发展态势。

4后语

东北三省的经济失速是系统问题,是潜在问题长期积累并在特定时期爆发的结果。东北三省应该把区域性格、文化属性、产业特色、资源禀赋、市场机制活化等进行统一的思考,通过“改良发展土壤”“激活内部造血机制”才有可能走出发展困境。东北三省应该以此尽早做好“顶层设计”,并制定分层次分步骤的实施路径,稳扎稳打的推动当地的发展,才有可能推动东北的振兴。

 

(来源:晓军视点)

 


获取短网址


分享到: 

暂无评论

    更多原创阅读


    返回顶部

    ,创联新农业智库,黑龙江创联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普通 公司介绍 一个基于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科技农业、模式农业、战略农业的深刻洞察力,专注于农粮产业三农问题核心痛点,...

    文章详细-创联新农业智库

    ,创联新农业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