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孙北国:十六亿亩主粮农业、农村向何处去?

      十六亿亩主粮农业、农村向何处去?

发布时间:2016-08-25 作者:孙北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家面临农业困局,在粮食主产区“三农”协调发展模式和共享发展路径的顶层设计上,需要突破性创新、创造性攻坚。

  十六亿亩主粮农业和农村,亟需探寻出一条可以解决“三农”多重矛盾、有效推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创新体制模式,亟需探寻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绿色化的实施路径;亟需进行主粮农业理论、体制、模式和路径创新的战略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顶层设计。

 “十三五”主粮产业如何走?如何创新发展路径?工业如何反哺农业?“五大发展理念”如何在粮食主产区贯彻落地?需要来一场“主粮农业和农村向何处去”的大讨论!

 

一、工业反哺农业,如何有效实现?

今天的中国农业,事实上已经进入了一个必须依靠工业反哺才可能实现农业振兴的历史新阶段。中央关于“工业反哺农业”的大政国策早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后的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清晰体现,会议指出: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但若干年过去了,实际的情况是没能贯彻落实。制约的关键是政策理论与大政国策脱节,有国策、无政策。农业产业政策长期僵化教条,偏见工商资本,是“工业反哺农业”无法贯彻落地的根本原因。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将“要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写进会议公报 习总书记年初重庆讲话时更加严肃强调: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

我们需要运用辩证哲学发展观,看清工商资本背后是企业家、企业家精神、企业化组织以及人才、文化、组织、模式、体制,还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理念、价值观等多重生产力能动要素。这才是更珍贵、更重要的推动经济和社会协同进步与发展的创新与创造力量。

工业反哺农业的路径设计,必须呈现出高水平的顶层设计,不能再“天上有云,地上没影”。首先需要以更大理论创新勇气、更辨证的哲学发展观,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可靠保障农民与企业利益公平的反哺路径顶层设计。而不是在政策设计时就假设资本下乡一定与农民争地、争利,就一定是非粮化、非农化,

工业有效反哺农业,须以组织化体系去农村参与最基本的种植生产、加工和市场运营;须参与推动农村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繁荣;须参与消除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才可称为有效!

工业反哺农业,必须充分挖掘企业家阶层的资源汇聚和创新创造能力,推动新农业企业智慧而稳健的走出一条持续提升企业未来成长价值的、创造中国高效生态农业和大美中国乡村建设的创新发展之路。

创联新农业智库给“新农业”的准确定义是“工业反哺农业,创造新农业”。 

创联新农业智库认为:工业反哺农业,既是新农业、新农村发展所必需,也必将在新常态下为工商企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双向价值创造,拉动内需消费增长。

 

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如何在主粮农业、农村落地?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以及“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农业发展理念,深刻反唤了新常态下“三农”多重问题的内在特质,首次提出建设农业经营体系的前曕论断,特别适合我国“十三五”期间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国情、农情和民情。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路径,需要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宏观导向下运用辨证哲学发展观进行顶层设计体系的系统化设计。

“十一五”和“十二五”的十年期间,我国农业现代化,实际上是让剩在农村的农民跳独角戏,担当农业现代化的责任主体创造主体,结果是我国主粮“三农”创新创造速度缓慢,农村人文生态渐趋凋敝,精神文化荒芜,环境渐趋恶化,由于农村里的能人大都离开农村,剩在农村的农民不仅弱势、弱能,而且常常呈现出群体性迷茫和盲从,农业生态持续恶化,农业生产状况是以加剧农田面源污染为代价的连续增产和低水平种植。

由于没有政策推动力和配套的市场吸引力向农业和农村汇聚资源要素。没有工业反哺农业的实质性进程,又由于农村基层组织能力弱化,中央很多好的农业发展战略,在农村落不了地。根本原因就是农村缺乏强大的企业化组织,农民缺能力,却被政策推着唱主角。

    虽然,“五大发展理念”特别契合“三农”创新和变革,但政策与国策脱节造成没有可操作、可执行的有效“抓手”,严重阻碍了国策的落地。

主粮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体制创新与变革势在必行,这个僵局必须打开,必须找到可靠提高中国农业竞争力的体制“抓手”,否则,中国农业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当下的中国主粮产业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期,我们需要打开理论桎捁,开创全新的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共享路径设计,开创符合中国国情、农情和民情的十六亿亩主粮种植农业、农村的经营主体创新发展之路。

创联新农业智库认为:学习理解“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在农业产业政策上贯穿,这就要落实到执行层面,就需要我们的农业政策理论主管部门下决心革自己的命,彻底根除陈旧思想,尽快制定出符合大政国策的产业政策。否则,必然继续阻碍农业、农村变革,加重“三农”矛盾的蔓延。

1、创新:“三农”发展现路径必须创新,并非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并非被政策推着创新,而是需要彻彻底底的,真真实实的面对我国“三农”核心痛点,进行农业种植经营主体体制、土地集约方式、农田基本建设建管机制、科技产业化实施等多方面的突破性创新。以组织化力量落实国家政策;以全新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发展路径使农业现代化建设在顶层设计上达成共识,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2、协调:深刻理解“协调”这一重大国策理念并在“三农”发展实践中贯彻和落实“协调”发展理念,找到“三农”协调突破点,对综合化解“三农”多重矛盾、更好更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实现我国农村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和谐繁荣,同时形成大美乡村的构筑,以此才能达到与农业现代化相配套,实现“生态新农业+繁荣新农村+幸福新农民”。

3、绿色:只有以强大的组织化大农业手段,才能有效落实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只有以强大的组织化为抓手,才能实现“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生态化”。

营造绿色生态农业、大美宜居乡镇、和谐生态环境等显性的生态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指引作用,更是全新经济发展时代下,中国农业现代化和“三农”问题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理念,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全球环境保护的响应和承诺。

4、开放:更适用于解决“三农”发展中最为关键的资源短缺、活力欠缺的历史性沉疴。协调解决“三农”多重矛盾,更需要大开放的格局观和战略视野,更需要大开放理念下的资源大聚合,更需要跳出农业看农业,以雄踞天下之气概,在全球大市场格局中谋划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定位…….将人才、信息、科技、资本等多重生产力要素向农村汇聚,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推动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以此达到资源合理化整合和配置,同时还可以减少城市压力,解决我国产能过剩等棘手问题。

5、共享:对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和向农村、农业汇聚资源发展农业现代化、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意义重大。实现共富,首先消除农民失地风险、保障基本收益,其次要实现农民体制性持续富裕,享受到二三产业的利益,真正实现中央提出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共享”理念不仅是推动“三农”发展的国策,也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十六亿亩主粮农业、农村向何处去?需要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

 目前主粮农业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到了必须要创新、必须要改革、必须结合中国国情、民情,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战略视角,切实而有效地对中央宏观政策导向下的新农业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进行系统思考,进行一场关于“十六亿亩主粮农业向何处去?”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讨论出清晰可行的主粮产业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以此形成全国各阶层的共识。

   “主粮农业发展路径向何处去?”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要对以下重大问题进行清醒认知和清晰评判。

一、如何有效提升中国农业在全球粮食市场的话语权、定价权?

二、如何实现95%以上的广大农民的体制性共同富裕?

三、如何可靠通过法规化、组织化、体系化手段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

四、如何协调推进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和谐繁荣?

五、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的可靠实现与总量、价格的科学调控?

六、如何保障高效生态农业的可靠实施与实现?

七、如何有效保障大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配套?    

八、如何有效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

九、如何创造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最大着力点和落脚点?

 

四、.路径设计,决定成败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具体的战术落实和路径设计问题,都是绕不开的矛盾点和到底“向何处去?”的最直接痛点,这些又恰恰是目前全社会不能达成共识、各种思潮相互交织又各执己见的路径争论和体制迷茫焦点。

目前,各个层面都在跟着中央说大理念,而理念恰恰需要转换成理论,没有理论,何谈战略?没有战略,何谈模式?没有模式,何谈路径?

由于欠缺理念向理论的转换供给,实际上在农业、农村改革推进执行中,战略目标、发展模式、路径设计和战术攻坚手段都很模糊。国策没有变成落实举措,大家都说天上的云彩,却找不到路。

决定中国农业现代化能否加快实现的最大问题点,是战略理论、发展模式和共享路径设计能否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路径设计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依然是推着干,干着看,再好的理念也是空话。

决定中国农业现代化能否加快实现的最大的困惑,是全社会对“三农”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迷茫。是农业政策理论与“五大发展理念”大政国策脱节,

通过讨论达成对路径设计的清醒认知、清晰评判和聚力共识,决定着“三农”改革的成败,也决定着中央最高领导集体的理念和战略导向是否能落地执行。

 

五、重构全球农业经济新格局

我们需要运用辩证哲学发展观看清我国主粮农业,以更加宏大的战略视野、更加辨证且充满自信的超越发展理念,看清、看懂、看透中国农业与全世界农业都全然不同的“巨大可挖掘资本”、“巨大可成长空间” 和“巨大潜在影响力”。

    运用辩证哲学发展观设计农工商融合创新跨越战略,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低迷期,在创造中国主粮农业的“巨大可成长空间”的同时,也将带给工商资本新一轮再发展和再创造的“巨大可创新创造”空间,这必将是我国工商企业界的又一轮全新模式的发展大潮!农工商融合创造,更将创新创造出我国农业、农村过去远远没有被开发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可挖掘资本”空间!最终实现我国整体经济结构层次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产生一个大的突破性跃升!

汇聚起最浩瀚的资源、凝聚起最强大的创造,建立起中国农业现代化气贯长虹、势在必成的宏图心和非凡志。中国农业,大有希望成为全球农业经济下一个时代的引领者,重构全球农业经济新格局!

 

【正文结束】

您对三农问题有什么样的看法?留言在此与创联新农业智库一起讨论“中国农业向何处去?”。

关注创联新农业智库(http://www.clxnyzk.com/)


获取短网址


分享到: 

暂无评论

    更多原创阅读


    返回顶部

    ,创联新农业智库,黑龙江创联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普通 公司介绍 一个基于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科技农业、模式农业、战略农业的深刻洞察力,专注于农粮产业三农问题核心痛点,...

    文章详细-创联新农业智库

    ,创联新农业智库